美剧《黑镜》第四季最近终于和大家见面拜仁慘负,提早告别本赛季欧洲之旅了威廉希尔官网拜仁慘负,提早告别本赛季欧洲之旅!脑洞大开的故事、细思极恐的情景让人欲罢不能。其实,电视剧中探讨的关于科技、隐私、人性等严肃的话题也是很多艺术家创作的主题。这些早就出现在《黑镜》前的艺术家们,才是真正的“预言大师”!
第四季《黑镜》一共六集,每一集都讨论了不同的主题:科技、未来、等级、隐私......这些深涩严肃的命题在虚拟的剧情中被展现得淋漓极致。而早在《黑镜》之前,众多艺术家就已经通过作品探讨过这些问题,同电视剧一样,他们也希望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学会思考与反思。
电视剧《黑镜》(第四季)
U.S.S Callister
卡利斯特号
意识 自由
未来的网络游戏是怎样的?男主在自己开发的游戏《无限》中是一位意气风发的太空舰队队长;在现实中,虽然男主身为游戏公司的老板之一,但在公司内毫无存在感,职员、合伙人都无视他的存在。
在现实中,备受侮辱的男主将身边人的DNA复制到了游戏中,原来他的队员都是现实生活中轻视他的人。男主在游戏中肆意地侮辱、伤害甚至杀掉这些只有独立意识的“克隆人”,而现实生活中,这些人丝毫不知自己的“意识”在游戏中早已被男主虐杀千百遍……
如果你的DNA被生成了“克隆人”,在你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他人的奴隶,这样的情景会不会让你汗毛都竖起来?究竟人的意识能不能被称之为“人”存在的另一种形式,是不是应当以“人”被对待——众多艺术家很早就开始思考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。
艺术家Genesis P-orridge和他的妻子Lady Jaye
1993年,美国艺术家吉尼西斯·帕瑞兹和自己的第二任妻子Jaye共花费了20万美元,共同进行了外科整形手术。在手术之后,他和自己妻子的相貌几乎一模一样,他将这次行为艺术命名为“Pandrogeny”。在帕瑞兹看来,自我就是“被困在由DNA所支配的身体内的纯意识”。
而在摄影家托马斯·鲁夫开始创作于上世纪80年代的系列作品《肖像》中,所有人都被置于纯色的背景中,留下了规格统一的证件照。当证件照的数量越来越多时,这些“面无表情”的人既是真实存在的,又好像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——真正让他们拥有生命的不是照片中的内容,而是照片无法捕捉到的个人的思想与生活。
托马斯·鲁夫《肖像》
“复制”对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说意味着什么?在艺术家奥拉维尔·埃利亚松的装置作品《开放的金字塔》中,观众们置身于金字塔内部,所有的镜面将人“复制”了一次又一次。在无数个相同的“克隆人”中,我们独一无二的意识却只属于其中的一个——真正的自我。
奥拉维尔·埃利亚松《开放的金字塔》
Arkangel
方舟天使
隐私 控制 亲情
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来说,和父母的关系是最头痛的事了。父母想要掌控一切的心态虽然是出于爱和关心,但却让人心生厌烦。“隐私”,在青少年和父母之间成为了一触即发的敏感话题。
这一集中的女主因儿时意外走丢被植入了大脑芯片,她的母亲可以通过平板电脑远程看到她所见到的一切事物,可以控制并屏蔽一切血腥、暴力的画面来保护她的成长。然而,当女主到了青春期,开始了第一次恋爱、第一次撒谎、第一次尝试违禁品,一切都变得无法控制......
在如今信息共享的时代,“隐私”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。保护自己的隐私对最亲密的爱人、亲人来说,究竟是必要的行为,还是封闭自我的借口?如果没有了隐私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走向何处?我们不妨在艺术作品中寻找答案。
对艺术家小野洋子来讲,当观众亲手剪下她衣服的碎片,让她的肌肤逐渐暴露在空气中时,她的身份、她的隐密的自我也暴露在了公众视野之中。这场名叫《切片》的行为艺术她一生中表演过三次,每一次她都会穿戴整洁地端坐在场内,在场的观众可用剪刀减去她衣服的任意部分并带走。
小野洋子《切片》
而另一位来自法国的行为艺术家索菲·卡莱则通过作品《Suite Venitienne》成为了“窥视”隐私的一方。她在作品中跟踪了一个陌生男人,并给他取名为Henri B。在跟踪记录的一天中,她由地点、时间、数据、行动零部件构成了一个真实的、具体的人的身份。
索菲·卡莱《Suite Venitienne》
剧中的女主不知道自己正在被母亲监视着,就像我们不知道自己可能也被无时不刻地被整个社会控制着。现在的我们,早无“隐私”可言。
Crocodile
鳄鱼
谎言 道德 私欲
这一集的故事看起来最残忍,但不幸的是,这也是我们身边最可能发生的故事。女主在年轻时和自己的男友潇洒快活,终于有一天,在人迹罕至的一条公路上,女主的男友撞死了一个骑车的男人。慌张的男友怂恿女主一起将尸体扔进了湖内,掩盖了这次事故。
多年后,女主成为了一名建筑设计新秀,拥有美满的家庭。在得知当时的男友要去警局自首时,她为了保住自己而杀害了他。然而,当时所有人在涉及到事故调查的情况下,都必须接受一种记忆调取器的检查,为了让自己的秘密不被暴露,女主开始了杀戮......
一个人为了保全自己,究竟会够走到哪一步?当面对私欲时,道德的力量从何体现?这一集故事看似是因一种能够调取人类记忆的仪器而起,但其实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谎言的故事。“当你撒下第一个谎言时,你将要用无数谎话去填补最初的谎言”。对于谎言,艺术家们想说些什么?
西班牙漫画家Joan Cornellà用作品告诉你:微笑也可能是一种谎言。他作品中的男男女女脸上都带有标准的微笑,可他们却干着一切低俗、血腥和让人难以理解的事。他们的笑容不再是温暖的代名词,而是成为了营造友好假象的一种谎言。
Joan Cornellà漫画作品
而纪实摄影家马克·内维尔则用镜头揭穿了时代与社会的谎言。看起来是烟雾缭绕的暴乱现场,实际上是伦敦街头几个孩子正在做饭;鱼龙混杂的破旧夜总会,实际上是贵族经常光顾之处。我们眼睛看到的却不一定是真实的,它们只是撒谎者想留给听众的故事。
马克·内维尔《Boujis夜总会舞池》,2011年
毕加索曾说:“艺术是个谎言,但却是一个说真话的谎言。”如果艺术就是一个巨大的谎言,那身处其中的我们却在其中看透了真实的世间百态。
Hang the DJ
绞死DJ
爱情
在未来,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快,人们渴望掌控一切,包括难以预料的情感。男男女女被聚集在一起,机器通过无数次数据匹配为他们寻找伴侣,不同的男女组合进行着同样的约会,直到寻找到机器认为的“最佳伴侣”,两人便可以离开,去过幸福的生活......
如果爱情真的能够通过无数项数据的匹配来获得正确的答案,那它便失去了本来的意义——爱情的过程才是最美好的。当人们不再相信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,企图依靠冰冷的科技找寻真爱,实在是讽刺。那么,在艺术家们的眼中,爱情是怎样的呢?
罗丹《吻》
在雕塑大师罗丹和情人卡米耶热恋时期,他先后创作了作品《吻》、《永恒的偶像》来倾诉自己内心炽热的情感。一对恋人缠绵悱恻、难舍难分的模样正如罗丹和自己的情人,爱情最甜蜜的样子被艺术永恒地保留了下来。
罗丹《永恒的偶像》
时间的考验可能是未来爱情需要面对的最大难题,可时间又是爱情必须经历的过程。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和恋人乌雷以作品《情人——长城》结束了这段长达12年的感情。两人分别从山海关和嘉峪关出发,最终在二郎山汇合——“我们各自行了2500公里,在中间相遇,然后挥手告别。”
如何去表达爱意?是用100%契合的数据还是一个吻?法国艺术家Julien Nonnon将100多对情侣拥吻的画面投射在巴黎的各个街头角落。这些名为《Kiss》的作品点亮了整个巴黎,让浪漫之都因为爱情的吻变得更加诗情画意。
Metalhead
金属头
科技 工业文明 人性
人们不断发展科技是为自身服务,可“物极必反”的道理也适用于科技领域。当科技开始掌控人类,成为了没有感情的杀戮机器,人性便显得弥足珍贵。
女主一行三人,前往无人区的仓库内偷抢一件珍贵的物品,结果不小心触发了杀人如麻的金属狗。同行两人被瞬间残忍地杀害,女主开始了一路逃亡......
当科技变成了“黑科技”,我们可能会反被自己创造的科技控制。我们拥有真实的情感,而冰冷的科技却不知道德、人性为何物——科技究竟是人类的好帮手,还是吞噬人性的怪物?艺术家们有话说。
被称为“媒体艺术之父”的白南准曾将一块磁铁放在一台17英寸的电视机顶部。磁铁干扰了电视信号,显示屏上的图像变得多变而抽象。这件名为《Magnet TV》的作品通过对电子信号的反抗与改变,试图反思了科技当道的今天,我们应如何发挥自身的主观性的问题。
白南准《Magnet TV》
日本艺术家石田彻也则通过自己阴郁的画笔,探讨了科技发展对人性异化的过程。因为“冷冰冰”的科技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疏离,人与社会之间也失去了应有的温度。每个人成为了孤独的个体、科技的奴隶。
石田彻也作品
但另一方面,机械、暴力、金属又让人不得不联想到未来主义——号称“创建能与机器时代的生活节奏相合拍”的艺术流派。在未来主义的建筑中,传统的材料与结构被彻底抛弃,机械化的构架与新兴材料讴歌了蓬勃发展的工业文明,建筑师们用作品畅想着科技与工业飞速发展的未来。
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未来主义建筑
Black Museum
黑色博物馆
科技 死亡 生命
为了一直活下去,你能做些什么?在这个故事中,女主无意间来到了一家“黑色博物馆”,博物馆内珍藏的都是老板在之前的工作中精心收藏的物品,每一个背后都有精彩的故事。
老板在开博物馆之前是一名高科技医疗的销售,他负责推广一切最新研发的科技医疗产品:能够和对方“感同身受”却可以毫发无损的接收器,将植物人的意识完整地转移至正常人体内的芯片,将死人的意识保留并生成数码人的程序......
诚然,科技可以让我们的医疗水平有质的飞跃,但当违背常理或道德的事情发生时,我们就无法控制事情的走向。用科技无限延续生命究竟是好事还是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?艺术家是如何看待生命的?
爱德华·蒙克《生命之舞》
艺术大师爱德华·蒙克曾创作过组画《生命》,以其吟诵“爱、生命与死的诗歌”。在他的作品中,生命是痛苦的,是转瞬即逝的,但就算如此,绽放一次的短暂生命也值得被歌颂。蒙克的一生极为痛苦,他面对了无数次失去,但他最终能够在创作中坦然接受一切。
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,用科技强行地延续生命只会适得其反。艺术家德里克·贾曼最后的遗作《蓝》,用静谧的蓝色讲述着他面对死亡时的孤独与无奈。双目失明的他将所有的言语化为蓝,深沉的自白和配乐缓缓诉说着他对生命、死亡意义的探寻。
德里克·贾曼《蓝》,1993年
艺术家张洹的作品《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的铁矿生涯》则是用中国传统的棺椁思考着生命与死亡的命题。当人离世时,他的灵魂则会进入到来世,从某种意义上来讲,每个人都是永生的。用科技无谓地去延长生命,让独立的个体需要依附他人而活并没有什么意义。
张洹《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的铁矿生涯》
或许这些剧情现在看来太过“科幻”,但它们讨论的问题早已被众多艺术家们察觉。这些艺术品远比电视剧出现得更早,而这些问题也早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露出了端倪。艺术来源于生活,而当我们用心观察生活时,我们或许可能会成为比艺术家还准的“预言家”哦!
监制/齐超
编辑、文/景雨萌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发表评论